苦楝
學名: Melia azedarach
科別: 楝科
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與中央研究院區間的四分溪兩岸,就各有一排苦楝樹,三四月間開淡紫色有淡淡香氣的花,四至六月開始結果,冬天,葉子就全部掉落;木材和樹皮味苦,故稱之「苦楝」,又因為「苦戀」、「苦念」、「可憐」「苦苓」發音相近,成為文人墨客詞曲創作的主角。
苦楝台灣原生種落葉喬木,分布於平地及中低海拔丘陵,亦為行道樹或庭園樹。樹高可達 15 公尺以上,有深刻不規則縱裂紋;大多二回奇數羽狀複葉,大葉互生小羽片對生,紙質兩面平滑,葉緣多變;淡紫色圓錐花序有淡淡香氣,紫黑色合生雄蕊,花柱藏於雄蕊筒內;核果,卵狀球形,成熟時由綠轉黃褐色。
苦楝除了木材是優良的家具及裝潢材料外,在中草藥的利用上苦楝皮與苦楝子都在典籍上有所記載;最代表性的成分為苦楝素(Toosendanin;亦稱川楝素),具有驅蛔作用,苦楝萃取物的應用相當多元值得深入開發,至於苦楝花香味成分有學者發現以安息香酸和安息香酸甲脂為主分,可用於配製香精和人造精油。
苦楝未開花時與台灣欒樹頗為類似,均為二回奇數羽狀複葉,但苦楝的羽狀複葉小羽片對生,台灣欒樹的羽狀複葉小羽片互生;分辨時以樹幹辨別最容易,苦楝樹幹縱溝裂,而台灣欒樹則呈雲片狀剝裂。
以往,一般人家的庭院都不喜種苦楝,因其同台語諧音可憐;但若家中有人讀書準備赴考場,則會在屋前種苦楝,屋後種柑橘,取其「苦盡甘來」之意。
四分溪畔的苦楝樹 |
苦楝果上的椿象 |
苦楝縱裂紋樹幹 |
葉與果 |
苦楝的花 |
苦楝的花 |
苦楝的花 (蔡德輝 攝) |
苦楝的花序 (蔡德輝 攝) |
苦楝果實 (蔡德輝 攝) |
紅嘴黑鵯攝食苦楝果實 (蔡德輝 攝) |
苦楝果實 |
紅嘴黑鵯吃苦楝果 (陳宗憲 攝) |
苦楝樹幹呈縱溝裂 |
台灣欒樹幹呈片狀剝裂 |
苦楝對生小葉 |
台灣欒樹互生小葉 |
圖文:游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