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毛蕨
學名: Blechnidium melanopus
科別: 烏毛蕨科
不是要落葉的紅葉-烏毛蕨
楓葉在秋冬之際會變紅,烏毛蕨卻是從新生的葉芽開始就呈現鮮紅,之後轉成赭紅色,再慢慢變成綠色。在台灣烏毛蕨科的物種,最顯著的共同特徵是幼葉均呈紅褐色(花青素發達。)
烏毛蕨分布:全台低海拔,熱帶亞洲、澳洲及太平洋群島,台灣低海拔山區常見。
多數蕨類都是喜歡較潮濕陰暗處,而烏毛蕨較喜好陽光,所以較常出現在路邊或森林開闊處。
夥伴分享:烏毛蕨古早曾是藥用植物,解熱、敷腫、治腹痛及頭痛。更有趣的是幼嫩可食,夥伴說風味頗佳。但請謹遵無痕山林守則,絕不輕意破壞生態,讓更多人能觀察到自然的美。
烏毛蕨示意圖 |
地生蕨類,喜歡生長在林下空曠地或森林邊緣。 |
植株高可達一米以上,屬於大型蕨類。 |
葉片披針形,長可達120cm,一回羽狀複葉,全緣長10-25cm,寬1-2cm。 |
莖短而直立。葉叢生莖頂;基部被線狀披針形黑褐色鱗片。 |
烏毛蕨莖的基部羽片是緊縮呈現圓耳狀,型態可愛。 |
烏毛蕨孢膜長在羽軸兩側呈長線型,開口相向。 |
烏毛蕨的未熟孢子葉 v.s. 已熟的孢子葉。 |
烏毛蕨的未熟孢子葉 v.s. 已熟的孢子葉。 |
烏毛蕨新芽 |
烏毛蕨的新生葉逐漸轉為綠色 |
烏毛蕨葉變異-綴化 |
圖文: 中研院生態志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