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梭羅樹
學名: Reevesia formosana
科別: 錦葵科
Reevesia 梭羅樹屬
臺灣特有種,分布於台中、埔里、屏東、恆春等海拔 100~700 公尺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地區。因低海拔地區急遽開墾而數量銳減,台灣紅皮書將其列為接近受脅( NNT)的物種。屬名Reevesia是為紀念英國博物學者John Reeves (1774~1856)而命名的。台灣梭羅樹與佛教經典中的聖樹娑羅樹並不同,佛教中的娑羅樹是為龍腦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成員。
為落葉性樹種,冬末時大量落葉,春初時,萌發鮮紅的嫩芽。樹皮上具有明顯的皮孔,葉面光滑油亮,葉型長橢圓形全緣波浪狀,葉柄兩端膨大。春季為花期,5片花瓣頂生白色,圓錐花序形如繡球,具雌雄蕊柄,雄蕊先成熟後雌蕊才於老化的雄蕊中冒出,散發清香與分泌花蜜吸引各類昆蟲,如鱗翅目的蛾、蝶,膜翅目的蜜蜂、蜂,鞘翅目等,爭相取食為其授粉好不熱鬧。其果為佈滿褐色絨毛的蒴果分為5室,形狀似古代的兵器「瓜錘」,成熟後開裂,薄片狀的種子具翅,可隨風飛揚。
臺灣梭羅樹的樹型高大,壽命很長,樹冠很大,耐旱、 耐陽又耐強風,是相當好的遮蔭、庭園景觀樹種。木材質地輕白色、不反翹可製各種器具。以前原住民利用其製造槍桿及刀鞘。果實和種子奇特的外觀,亦可製作裝飾物,或是手工藝品。
台灣爺蟬的寄主植物
台灣梭羅樹的重要性不僅是數量稀少的特有種,還與一珍貴的昆蟲:臺灣爺蟬(Formotosena seebohmi)之間有緊密的依存關係。臺灣爺蟬為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蟬,鳴叫聲非常響亮。早期台灣稱為蝴蝶蟬,因為飛行像蝴蝶,後來取其諧音,稱為爺蟬。體色漆黑,前中胸背板鑲嵌著湖水綠的大小色塊,乍看之下彷彿是張狐狸的臉,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狐狸蟬」或青頭蟬。若蟲期的爺蟬躲在土壤之中,用刺吸式的口器吸食根部,待5到6月間爬出土表,羽化為成蟲。因為捕捉與寄主植物大量減少,使得讓臺灣爺蟬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希望園區與院區的種植,能吸引台灣爺蟬來產卵,期待可以親眼相遇。
台灣梭羅木 |
台灣梭羅木 |
台灣梭羅木的花 |
台灣梭羅木的果實 |
眼紋木舟蛾幼蟲 |
眼紋木舟蛾幼蟲攝食台灣梭羅木的葉子 |
台灣梭羅木與五斑虎蛾 |
台灣梭羅木與網絲蛺蝶 |
圖: 蔡德輝 文: C.C.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