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生態志工園地


關於我們 - 棲地補償


  中央研究院和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增加了很多新的大樓但是在兩區出現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卻是越來越多,主要的原因是執行了棲地補償的措施。大樓的興建不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些破壞,但是如果能將周邊剩下的綠地做更有效的經營,增加原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並且增加地貌的多樣性,就能讓完工後的生態比興建之前更為豐富。

  中央研究院將部分水稻田闢成植物種類及地貌多樣化的生態池,並在周遭種植一圈原生樹種。又在基因體中心和環變中心興建後,將旁邊的綠地復育出原生樹種多樣的小森林。在院區南側又將山坡上的一大片單一竹林,改種樹木達到了自然林的效果。運氣好會在院區遇到野生動物如穿山甲、鼬獾、食蟹獴、大赤鼯鼠和白鼻心。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開發時,吸取了中研院院區的棲地補償經驗。首先是將原本被兵工廠填高的原有三重埔埤開挖塑造出一個三公頃的生態滯洪池,增加地形的變化和水生植物,近年來成了候鳥移棲的重要中繼站。並且在周邊的一公頃陸綠地種植原生植物融入旁邊的次生林,營造出人工溪流和水潭。在西北角和東北角復育了適合台北樹蛙和其他親水動物利用的棲地。在南側的原有彈藥庫附近,也復育出一片原生樹林。這些棲地的復育設施不但讓野生動物喜歡利用人較少的保護區,也偶見麝香貓、白鼻心、山羌和竹雞出現在園區的路面上。鳥類和昆蟲等其他動物的種類也很豐富。

  在台灣有許多地方都面臨開發和生態保育的對立,如果能夠在開發時納入棲地補償的理念會減少開發帶來的破壞。